您当前的位置:泰斗手机网 > 新闻 > 35岁12年考公屡考不中失利的过往到底在跟谁较劲

35岁12年考公屡考不中失利的过往到底在跟谁较劲

时间:2020-04-23 23:56:49  阅读:847+ 作者:责任编辑NO。石雅莉0321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赵晓璃,36氪经授权发布。

01

来访者崔女士(化名)谈及自己的过往经历,不禁泪水涟涟。

崔女士,35岁,13年前毕业于一所普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的第二年,崔女士就开始了长达12年的公务员考试之路。

不幸的是,这12年的考公务员之路,最终以失败告终。

  • 前来咨询的时候,崔女士从事的还是毕业那年家人通过关系给找的一家国企的综合管理岗工作,这些年来,她的工作也始终乏善可陈,她觉得非常枯燥无聊,不过由于这12年来崔女士的重心一直在备考公务员上,这种负面感受不那么明显。

如今考了12年以失败告终,自己也满35岁了,等于公务员这道路彻底没了希望——可想而知,崔女士的负面情绪爆棚,比之更可怕的,是她感觉自己突然失去了奋斗目标,万分焦灼之下,前来向我们求助。

随着咨询的推进,我们发现崔女士并不是为了心中的理想部门的理想岗位,只要是那种不限专业门槛的她都会报考,崔女士说:“坚持这么多年,其实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一名编制内的公务员。”

崔女士告诉我们,她的老公曾经不止一次问她:“你该不会是打算考到最后一年才死心啊?”

崔女士一直不以为然,始终坚持考公务员。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

一个人坚持多年都不曾达成心愿,为何不重设目标或者改变方法呢?

对崔女士而言,这12年来,到底是怎样的力量支撑了她12年来和自己“较劲”呢?

02

经过咨询了解,崔女士出生于一个较为殷实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公务员,母亲在银行上班——她的父母是大学同学,都是农村出身,即便适应了城市里的生活节奏和习惯,但骨子里“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一直根深蒂固。

崔女士母亲在生了女儿之后,始终对她各种不满,但迫于自己和老公的公职身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法再生育二胎,这让崔女士母亲挂怀于心。

  • 每每,母亲看到崔女士笨手笨脚的样子,就会有意无意地说:“唉,都说老大憨老小精,你要是有个弟弟啊,八成是个成大器的料......”

  • 而崔女士的父亲和女儿的相处时间非常有限,而在相处时又总是流露出一种“要是男孩就好了”的意味,让崔女士更是刻骨铭心。

因此,虽然崔女士是家里的独生女,但是从小到大并不受父母喜欢,她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讨父母欢心,例如,她看出来父母希望子女读经济类专业,便浑然不顾自己最喜欢语言的偏好,报考了经济类专业。

从我们经手的咨询案例来看,很多出身于重男轻女家庭的女性容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特质:由于这部分父母较少在女儿身上投入必要的情感方面的关注及感知力,很容易给女儿造成一定的心理压迫,她们会感觉自己总是“不够好”,担心自己不够优秀从而让父母失望,害怕有一天父母将自己“抛弃”。

这样的女性结婚生子之后,在家庭中也有可能会出现“他人对我不公,我反而拼命付出”的现象。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崔女士屡考不中?难道仅仅是因为她不够自律吗?

问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03

如果一个人坚持多年依然做不好一件事,深挖下去,可能的原因如下。

1、投射性认同的需要:将“无能”发挥到最大化;

精神分析大师克莱因提出,所谓“投射性认同”指的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作为反应行为模式。

在崔女士这里,单看她制定的复习时间表(每天至少保证复习5个小时以上),你会觉得她非常勤奋了。

但问题在于,即便如此勤奋,为何连连失败?

  • 你不妨想象一下,一个从小备受父母冷眼和打压的孩子,慢慢养成了唯唯诺诺的性格,长大后能够学会对抗父母吗?

大概率上是不会的,因为有些观念已经悄然渗入到了当事人的潜意识中。

从崔女士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发现,从小到大,父母总是认为她“不行”、“没出息”,总是拿她的短板和其他孩子的长处作比较,久而久之,崔女士虽然表面上对父母偶有怨言,但多数时候,她依然不敢撼动父母对自己的这份定义。

在崔女士的内心深处,她觉得只有把事情做失败了才贴合父母给自己的标签,借此表明自己对父母的“效忠”。

所以,崔女士“成功”地通过一桩桩一件件的事例,不断地印证父母对于自己的定义。

  • 从高考发挥失常沦落到普通大学,到毕业后通过关系来到国企上班表现的乏善可陈,再到连续12年考公失利......崔女士“成功”地获得了人生的各项失败,潜藏在她内心深处一个隐秘的念头就是,她觉得唯有失败,才能对得起父母给到自己的诸如“不行”、“没出息”等这样的定义。

一个残酷的真相就是,这些年来,被父母嫌弃的崔女士一直致力于一件事情,那就是不断地通过各种努力证明自己“不行”。

2、满足父母潜意识的愿望:进入体制成为公务员;

从崔女士父母通过关系给她安排国企的工作开始,他们就不断地和女儿强调一点,那就是,如果进不了体制内,有这份工作垫底今后相夫教子也能说得过去。

甚至当老两口得知女儿在结婚生子之后依然在考公,他们反倒劝说起她来,让她不要那么“死心眼”,考不上就不要考了,好好照顾家庭也能的。

然而父母越是这样表态,崔女士反而越是不想放弃。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揣摩崔女士父母的话,你会发现:表面上父母告诉崔女士不要考公了,但潜意识却在告诉女儿最好考上公务员。

但现实却似乎总是在和父母的意志作对。

比如,有些家长不断地和孩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往往事与愿违。

其实,这种有意无意的强调会让孩子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渐渐地,学习对于孩子来说不再是快乐的源泉,反而变成了外界的压力和负担。

  • 而崔女士父母所谓“不要考公了,好好相夫教子”之类的说辞实则藏有不甘和期盼的意味在里面,这让崔女士更加感受到了父母对于自己的期待:当他们越是劝说崔女士放弃考公相夫教子,越是在鞭策女儿继续考下去......

也就是说,崔女士表面上看起来违背了父母的劝说,本质上恰恰是对父母的深切认同——她渴望自己能够早日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

简单来说,崔女士失败背后的根源是这样的:

  • 一方面,她希望通过考公进入体制成为公务员满足父母的期待;

  • 但另一方面,她骨子里又无比认同父母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这两股意志相互撕扯,让崔女士陷入了无穷无尽的自我消耗中,过程看似努力勤奋,结果却收效甚微。

04

综上所述,就崔女士目前的情况而言,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内心深处的撕扯和纠结,毫不夸张地说,她去做任何一份工作,并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善。

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那就是,这个社会最后所有的竞争都可以归为人格层面的竞争。

  • 最残酷的事实莫过于,缺乏健康人格基础的职场人,最终会在竞争中以最惨烈的方式失败。

对于目前的崔女士以及千千万万的“崔女士”们而言,他们最需要做的,恰恰是放下这份多年以来和自己“较劲”的相处方式,在关系层面逐步进行修复,唯有如此,很多困境才能慢慢改善。

1、理清自己内心的价值,确立自我边界;

对崔女士而言,她迫切有必要进行的一项任务就是,从外界杂乱的声音中去分辨哪些是他人强加给自己的、哪些才是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慢慢地,给自己的心灵树立一道边界,并不断地捍卫这个边界,削弱外在的杂音,内心才能慢慢恢复力量。

2、建立客观全面的自我认知;

在崔女士这里,她坦言自己从小到大也有被人夸奖的时刻,但这些正面反馈总是被自己习惯性地无视,总是用父母的评价淹没其他的评价。

咨询过程中,我们带着崔女士重新进行了一番自我认知的调整,慢慢地,她发现了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这让她开心不已。

3、看到其他可能性;

对崔女士来说,她通过12年的考公试图让自己获得外在(尤其是父母)的尊重和认可。

但事实是,获得父母的尊重和认可并非只有考公这一条路可走。

在我看来,寻找关系上的和解和认同比考公来得更为直接有效。

“完美和不完美都是我,对自己,我总是说Yes。”——凯特·布兰切特

-关于作者-

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被评为2018年度经管类十大好书。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赵晓璃,抖音@职业生涯规划师赵晓璃。